2008年6月20日星期五

乳品行業:乳制品新政將引領行業穩步發展

中經網 2008-06-20
  投資要點

  半農半牧是中國乳業的特色模式,奶農一直在為中國消費者能喝到低價牛奶而買單,半農半牧模式促進了中國乳業階段性發展,但規模化養殖仍將是中國乳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2007年9月開始的原奶價格上漲,被解讀為國際上供求不平衡引發,而我們認為這是對產業鏈進行合理修復的必然結果。

  我們現在對行業判斷的是原奶短期內供應量同比是在減少,但因為有奶粉作為調劑以及產品結構多樣化的原因,我們不能單純因原奶供應量減少就得出廠商原料供應不足的判斷。最直接的判斷就是可以了解廠商對擠奶站的態度及質量要求變化來判斷原奶供應緊張與否。

  我國的原料奶市場經歷了2001年供不應求、2004年供大于求、2007年供不應求的完整周期(歷時6年),乳業利潤波動基本同于原奶供應周期。

  在廠商調整原奶價格后使奶農的養殖積極性得到了提升,隨著原奶供應旺季來臨以及終端產品提價逐步被接受,乳制品企業盈利將逐步好轉,乳制品行業上游階段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

  對比日本乳制品消費規律后,我們更相信消費受影響更多是因為購買力較低的緣故。從近几年我國消費結構及人群變化,可以發現我國牛奶受制于我國城鄉差距較大的現實國情,很難再現前几年爆發式的行業增長,但由于我國人口巨大及城市化進程加大,使得我國增長將不同日本等國的方式,巨大的未能有效挖掘的農村市場將會使得我國奶業仍將保持穩步增長。

  我們判斷隨著5月份后原奶供應量逐步增加,乳制品優勢企業盈利情況將好轉,但集中度提升并不會帶來利潤率急劇提升。利潤率的增長情況完全取決兩家優勢企業的競爭狀態及其策略。

  乳業產業政策將進一步鞏固強者恆強的局面,行業發展會更快更好,各自廠商也會找准自己的定位,進行差異化經營,產業格局仍將繼續呈現強者恆強的格局。優勢企業市場占有率會進一步提升,小企業將會在一些差異化產品中謀求一定份額并保持一定盈利空間。

  對比中國同質化的快速消費品均有一特點就是很少出現有兩家企業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并且能將局面一直持續下去。我們更傾向于廠商只要有機會就不會放棄提高市場占有率,也就是說只要廣告投入能提高市場占有率的話,廠商之間的競爭不會結束。

  從蒙牛、伊利以及光明乳業近几年各自所走道路以及發展速度來分析,我們可以再次得出成功企業背后都擁有相同成功要素的結論,蒙牛由于在體制上以及執行力上等几方面優勢,將進一步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

  半農半牧是中國乳業的特色模式

  奶農一直在為中國消費者能喝到低價牛奶而買單

  廠商和奶農之間肯定是不存在著平等對話的條件,一兩個廠商針對多個分散的個體,奶農不可能形成合力,奶農能忍則忍,因此廠商在小心地調節著這之間的供求平衡關系。

  乳業發展一般有四種組織模式:“品牌+市場”模式,奶源建設發展速度最快,農戶獲得的實惠也最多﹔“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奶源建設發展速度較慢但最符合中國國情﹔“一條龍+農戶”模式對農戶的支持最大﹔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優勢的組織模式是“奶農技朮協會+農戶”模式,但是農戶獲得的實惠最少。四種模式均可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從這几年實際運作情況來分析,蒙牛從一開始走得的是“品牌+市場”這條路,而后企業發展壯大到一定程度后走的是“公司+基地+農戶”,而且正是這一條符合中國國情之路使得公司走得很好。

  奶農與伊利、蒙牛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伴隨著企業由內蒙古走向全國,內蒙古的許多奶農也通過養奶牛實現了致富之路。內蒙古的特殊情況決定了當地農民靠畜牧業發展才能致富,一家人有几頭牛,利用閑暇時間便可以飼養且不耽誤農活,飼料成本等多半可以自我消化,還能將農作物變廢為寶。

  我們把對內蒙古奶農家調研所獲得數據與河北省唐山丰潤區政府研究室所做調研報告數據進行了對比分析,發現兩地數據及結論基本上是一致(內蒙古奶農收入沒有算牛犢收入,因為前一兩年價格波動太大,奶農也未將其計入收入)。散養模式下單頭奶牛年平均成本支出為8423元,主要有:

  粗飼料以自家產的干玉米秸稈為主,年均用量3208千克,按商品價進行折算計入成本,平均640元。

  精飼料成本7499元。主要以玉米、餅粕為主,其中玉米占49.6%、餅粕類(包括濃縮料)占39.8%,年均精飼料用量為3666千克╱頭。

  其它成本:284元,主要包括配種、疫病防治、水電等費用。牛舍、奶牛等固定資產折舊及人工費未計入成本。

  精飼料成本支出較2006年的5682元增加了1817元,粗飼料成本支出較2006年的479元增加了161元(因干玉米秸價格上漲)

  去年以來內蒙古的原奶價格要低于其它省份,這主要是因為內蒙古奶農多,原料價格便宜,人力成本低的緣故,伊利和蒙牛借助于內蒙奶源質優價廉之優勢,加上企業強力運作市場,使得其它品牌紛紛退場,換句話說內蒙古地區奶農為全國人民能喝上低價格、低成本奶做出了巨大貢獻。從2008年以來最新的原奶價格數據可看出,內蒙古價格上漲幅度最大,從年初的2.5元漲到了2.97元,進入五月份后北方天氣變熱,奶牛產奶量變大,目前呼市擠奶站價格較高峰期的2.6元╱公斤下調到了2.5元╱公斤。

  半農半牧模式促進了中國乳業階段性發展

  在對奶農養牛成本分析過程中,我們并沒有將牛舍、奶牛等固定資產折舊、人工費用以及水等計入成本,這樣計算非常符合實際也符合中國國情。從目前實情來看分析,如果不是采取奶農散養這種模式而是全部飼料外購并將水以及固定資產折舊等成本顯性化,規模化養殖在成本上的劣勢使其并沒有成為養殖的主流模式,這也是沒有特別大的產業資金來參與建設牧場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土地國有體制以及《草原法》的約束,使得想依靠集約化牧場農場方式進行奶牛養殖在中國推行的并不快,許多乳業加工企業也不愿意直接承擔上游的波動風險。

  2006年,我國飼養20頭以上奶牛的場(戶),奶牛存欄404萬頭,占全國奶牛存欄總數的比重已達到30%,比2003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規模化養殖在我國速度還不是特別快。

  經過几年的博殺,先建牧場后建市場的企業已不見蹤影,相反將精力放在下游的蒙牛和伊利成為最具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從兩家公司公開信息所披露原奶供應情況如下圖所示,實際上我們所了解的是蒙牛有6家牧場,除本部澳亞牧場(1萬頭)占股30%,其余只有10%的參股,這些牧場只能提供10%的奶源,另90%的奶源還是靠奶農提供﹔而伊利的牧場基本上是一種合作關系。

  實際上,廠商并不愿意參與奶牛養殖這一環節,其做法就是將一大塊業務外包(如同比亞迪手機業務),類似于西歐國家將勞動密集型、重污染以及增值最小的生產環節外包。至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內蒙古乳企領導人讀懂了中國的政治,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對價值鏈進行合理分工,做自己最擅長和增值最大的一塊,實現了自身及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我國養殖環節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主要表現為我國一般奶牛單產(噸╱年)為4噸╱年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為9.5噸╱年。

  從養殖方式來看,我國主要以散養為主,而發達國家則以集約化現代牧場為主。

  我國飼料結構主要以秸稈、玉米、豆類為主,蛋白質產出60公斤╱畝,而西方發達國家則以優質牧草為主,蛋白質產出400公斤╱畝。

  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目前奶牛在養殖環節離發達國家還存在著巨大差距,這當然是綜合實力存在差距的體現,很難由一兩個企業在短期內改變。

  對于目前三種養殖模式,全農的模式肯定不能使農民富裕起來,但全牧的模式就使得參與企業或投資人不容易賺錢,半農半牧的模式在乳業還未壯大起來之為廠商為消費者均做成了重大貢獻。

  回顧近几年內蒙古乳業發展過程,如果沒有奶農這種半農半牧是不可能有蒙牛及伊利快速崛起。如果對照國外養殖水平以及目前奶牛養殖較好的上海地區,假設養殖水平到位,單產提升將會使得收入提升幅度較大,規模化養殖是必然趨勢,我們也認可這一點。

  原奶漲價是對產業鏈進行修復的必然結果

  在對牛奶產業模式進行剖析之后,我們就能夠理解近期行業內發生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并對目前行業走勢有相對准確的判斷。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全球乳制品消費方面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受災害天氣影響加上美國生產生物燃料的影響,澳大利亞出口量在減少,新西蘭牛奶價格也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這對全球奶粉價格上漲起了極大推動作用,但我們可以看到國際市場上的奶粉價格已經沖高回落。

  我國原奶價格上漲被許多人解讀為國外奶粉價格上漲所導致,實際上我們分析一下子我國近几年各類乳制品消費及進出口數據,便可以發現我們受國際影響并不大。

  奶牛的主要生產成本是飼草料,約占總生產成本的70%左右。近兩年我國奶牛養殖業效益下滑最直接原因便是飼草料價格上漲,而原奶價格并沒有隨之提高。

  在內蒙古部分地區濃縮飼料的價格上漲了20-30%,飼料玉米的價格上漲了40%,而同期牛奶的價格只上漲了2.3%,料奶比價由過去的1:1.47下降到1:1.13。

  在河北部分地區玉米價格比2006年上漲了14.05%,豆粕上漲了20.5%,麥麩上漲了12.5%,東北洋草(950元╱噸)同比(650元╱噸)上漲了46%。

  在一般情況下豬肉價要比牛肉價低5-7元,2007年初全國各地的豬肉價格迅速上漲,到4月份后,豬肉漲幅過牛肉漲幅,牛肉價格一直未動。根據我們前述圖表中所測算數據,在當時原奶收購價只有1.76元時,奶農年收入有8304元,純收入為2062.5元,這時奶農繼續養牛的積極性不高,也就是不愿意將小牛犢養大產奶而是選擇賣掉,同時奶農也會選擇將一些低產奶牛直接賣掉并形成一次性收益7000-8000元。根據我們所了解到情況是從2007年3月開始呼市4家牛肉屠宰廠任務飽滿,合計每日屠宰300-400頭牛,呼市周邊地區,部分旗縣奶牛被殺掉4成,呼市估計至少減掉20%(過去几年奶牛的自然淘汰率在5%-8%之間),其他城市如包頭大體差不多,全自治區2007年的奶牛存欄量估計下降15%左右。

  實際上,通過分析奶農收益,影響奶農收入(或者說積極性)最關鍵因素就是原奶收購價格,而在原奶價格不變的前提下飼料成本直接影響著奶農的收益。因為從2003、2004、2005年開始就出現了奶牛數量增長較快的局面,在正常情況下就要通過對奶牛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這種調節和控制的手段是多方面,一是廠商一直不提高收購原奶價格,二是奶農有選擇屠宰奶牛實現優勝劣汰并提高單位奶牛收益。不管是哪一種手段處理好了對整個產業鏈都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如果說沒有把握好度而導致奶牛數量急劇減少,就會出現供不應求從而影響整個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我們認為目前行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主要是因為廠商致力于市場份額的提高而對談判能力較差的奶農擠壓過重,奶農面對飼料等價格上漲而原奶價格一直得不到提升,賺錢得不到保証,同時牛肉價格上漲同時也加速了奶農殺牛的動機。國外奶粉價格上漲又導致小廠商搶原奶生產奶粉出口的事情,其實就算是沒有國際原奶價格上漲,廠商早晚也會提高原奶,因為廠商非常清楚原奶穩定供應是奶業產業穩步發展的基石。從2007年9月開始的原奶價格上漲,被解讀為國際上供求不平衡引發,而我們認為這是對產業鏈進行合理修復的必然結果。

  在奶牛養殖過程中,原料奶收購價格是奶牛養殖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最能體現奶牛養殖的真正價值。奶農會因為收益太低時間過長而開始選擇大批量屠宰高產量奶牛,這時要想短期內恢復原奶正常供應量就相當困難。

  原料奶作為一種商品,其收購價格應該是生產出來的原料奶價值(即成本)的體現,是由價值規律所決定的,只能遵循而不能人為創造(企業單方面定價)。如果原料奶實際市場價值背離了生產成本,近期受傷害的是奶農,遠期受損害的則是整個奶產業。

  ..而牛奶又是持續產出且不易保存的特殊產品,這種特性使奶農在整個產業鏈條中處于被動的境地。奶農只有選擇交給哪家乳品加工企業的微小選擇權,收購價格、收奶標准、收購數量等都要服從乳品加工企業,奶農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主體地位,也就不能通過參與牛奶定價而維護自身的權益。

  ..飼料價格的普遍上漲,使奶牛養殖成本增加,同時考慮到國家政策面對奶農的支持,我們判斷原奶上漲具有不可逆性,當然旺季來臨時會因供求發生變化價格降下來一些,但不可能回到漲起來時候的價格水平。

  作為乳制品廠商肯定會站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終實現多贏的局面是各方面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我們不需要過度擔心屠宰奶牛現象,但目前這種模式不可避免帶來了乳業的波動。我國的原料奶市場經歷了2001年供不應求、2004年供大于求、2007年供不應求的完整周期(歷時6年)。目前可以說是乳企最困難的時點,隨著原奶供應旺季來臨以及終端產品提價逐步被接受,乳制品企業盈利將逐步好轉,其利潤波動基本同于原奶供應周期。

  短期內不用為原奶供應不足擔心

  部分地區出現殺奶牛的現象,這樣引起原奶供應量減少了10-20%左右,考慮到奶牛恢復起來比較慢,這引起了投資者對產業能否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擔心,因為按常理來分析,奶牛一般懷孕同其它哺乳動物一樣,小牛犢一般長大12個月可以受孕,經過6個月左右的懷孕期,考慮到有2個月的誤差,一般是小牛犢到能產奶要經過20個月的時間,奶牛生命期內一般能產6胎左右。

  從我們實際調研所獲得信息分析,原奶同比減少并沒有影響到廠商的正常運轉。經過近十年的高速增長后,2005年以來,我國奶牛業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飼草料價格走高、奶價持續低迷加上奶牛價值縮水,使奶牛養殖業效益大幅度下滑,一些地區甚至出現了部分奶戶“屠牛宰犢、清場退出”現象,從一定意義上看,這是一種理性回歸,通過一定程度的市場洗禮,將低質低效的奶牛淘汰掉,把飼養條件差、管理水平低的奶戶淘汰掉,為推進奶業升級,盡快從過去的單純追求頭數增長的總量擴張戰略積極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的奶業戰略轉變提供了機遇。

  在我們調研之后,看到了一篇作為獨立第三方的利樂公司所撰寫報告與我們所調研現象和數據相吻合。他們認為:

  目前奶農養奶牛正在向理性化,淘汰低產奶牛,提高奶牛單產已經成為奶農的正確選擇,一些奶農將日產40斤以下的奶牛淘汰掉,有些規模養殖戶甚至將日產50斤以下的奶牛都淘汰了,乳業正在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發展。2006、2007年呼市出現的“殺牛”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對2003年以來養牛過熱現象的一種反思性行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們詳細分析了奶業協會數據與美國農業部數據,我們發現其存在一定差異但趨勢變化是一致的。近几年有關奶制品進出口數據以及國內乳制品消費數據顯示,我國從國外進口乳制品數量相比消費量是非常小的,這說明我國基本上能實現乳制品消費的自給自足。

  分析前文中“我國近几年液態奶及奶粉主要數據指標”圖表中的數據可知,我國每年有近100萬噸全脂奶粉產量,加上我國目前乳制品的結構中乳飲料銷量增長較快,使得廠商在生產過程比較從容,各地廠商之間可以通過奶粉作為重要調節手段。因此,我們判斷對原奶供應不應過于擔心,如果原奶一直不提價存在的隱患就很大了,目前原奶價格上漲又調動奶農飼養奶牛的積極性。

  從某種角度上來分析,乳業從生產、養殖以及到屠宰加工,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屠宰廠在其中就扮演了像大自然中的狼一樣角色,能有效調控羊群數量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擠奶站在聯接廠商與奶農之間起到了重要調節作用。在原奶的收購過程中,廠商通過擠奶站來調節原奶供應情況。通過降低和放松等級的辦法實現對量的控制,在一般情況下1-10月份原奶供應高峰期奶站受到擠壓比較厲害,但是到了10-12月份擠奶站就掌握了相對主動權。

  每年5月份到10月份是奶牛產奶高峰期,這時很多原奶做成奶粉,一部分被用來滿足淡季時調節生產需要。

  原奶價格上漲過快,就可以用奶粉還原用來做乳飲料等,當原奶供應量大時可以做成奶粉儲備起來。前段時間因為國際上奶粉價格上漲過快,許多小廠商搶購原奶就做成了奶粉,出口國外賺錢。

  ..我們現在對行業判斷的是原奶短期內供應量同比是在減少,但因為有奶粉作為調劑以及產品結構多樣化的原因,我們不能單純因原奶供應量減少就得出廠商原料供應不足的判斷。最直接的判斷就是可以了解廠商對擠奶站的態度及質量要求變化來判斷原奶供應緊張與否。

  在產業鏈中最薄弱的一環是奶農,因為從2006年2007年起開始的奶牛養殖積極變低,在廠商調整原奶價格后使奶農的養殖積極性得到了提升,因此我們判斷乳制品行業上游階段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

  乳業將趨于穩步發展我國乳制品消費增長正處于相對均衡狀態

  從城鄉乳品消費結構來分析,城鎮居民乳品消費以鮮奶為主,鮮奶在乳品消費量(折成鮮奶)的比重從1995年的63%上升到2004年的74.6%,平均每年上升1.3個百分點﹔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鮮奶消費量減少,在乳品消費量的比重下降為72.3%,2006年又降為71.7%。酸奶消費量比重持續上升,占乳品消費量(折成鮮奶)的比重從1995年的3.55%上升到2006年的14.6%,平均每年上升1.0個百分點。奶粉(折成鮮奶)消費量比重呈下降趨勢,占乳品消費量(折成鮮奶)的比重從1995年的33.4%減少到2006年的13.7%,平均每年下降1.8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乳品消費以奶粉為主,但人均奶粉消費的比重不斷降低,可以分兩個階段分析其降低的幅度,1995-2000年奶粉消費比重由98.9%減少為2000年的97.8%,平均每年減少0.21個百分點﹔2000-2006年奶粉消費比重下降速度加快,平均每年下降0.8個百分點(這里假設農村居民乳品消費除鮮奶外,其余都是奶粉)。農村居民人均鮮奶消費量在增加,由1995的0.05千克增加到2005年1.22千克,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7.6%。

  從城鎮居民乳品消費支出額看,2000年以來最高收入10%的人群的人均乳品消費支出額與全國城鎮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現出先升后降的變化。不同收入組的城鎮居民的平均乳品消費支出額呈現不同的變化趨勢:困難戶組的乳品消費支出增長速度慢于全國平均水平,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和高收入組的乳品消費支出在持續上升,但最低收入戶與最高收入戶的增長速度慢于其他收入組的增長速度。

  低收入組和中等收入組的乳品消費量在不斷上升﹔困難戶的乳品消費量平均增長速度雖然慢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近年來幅度加大﹔高收入組的乳品消費量增長速度也慢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近几年增幅緩慢。

  乳制品人均消費支出較大的地區主要是經濟活躍的省市。2000-2006年,人均奶類消費支出增長前10位省區中,以中部和西部一些省區為主,表明乳品消費增長的快速態勢開始由沿海發達區域向中西部區域轉移,潛在的乳品消費增長區域正在形成現實的乳品消費區域。

  投資者對于目前狀態過于悲觀

  目前中國液態奶消費量增速持續下滑,使得許多投資者對乳業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懷疑。我們認為造成目前這種狀態的原因就在于,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受制于收入水平,短期內很難爆發出來,農村市場消費購買能力與城市之間存在的差距需要几年時間來縮小

  原奶價格侵蝕了廠商的利潤,同時短時間內的產品大幅提價對消費起到了一定抑止作用。08年1-2月份,乳制品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32.55億元,同比增長29.35%。利潤總額為8.37億元,同比下降8.96%。毛利率為17.94%,較去年同期下降了6.19個百分點。

  36大中城市平均人均消費金額:鮮奶呈環比上升趨勢,奶粉呈持平趨勢,酸奶和其他奶制品呈環比下降趨勢。如果就終端銷售收入而言,提價帶來銷售收入的增加是明顯的。就單純消費行為來看,乳制品產品提價對消費抑制是短期的,同其它消費品一樣消費者最終將適應漲價,如果沒有其它替代品,最終將恢復正常消費。

  對比日本后,我們更相信消費受影響更多是購買力的原因

  從研究下面兩個圖表的數據規律我們發現,在1968年日本人均真實GDP達到2670美元之后,液態奶消費的增長開始和人均真實GDP的增長呈現同步的趨勢,至少我們所能找的2000年之前的數據顯示,中國液態奶增長故事與日本的增長故事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版本。

  從日本真實人均GDP與對應人均液態奶消費以及中國真實人均GDP與對應人均液態奶消費數據中我們發現,在同等人均真實GDP水平下比較人均液態奶消費,中國僅達到日本的十分之一,這既顯示出中國較高的基尼系數,也顯示出中國液態奶消費的被購買力所抑制的巨大潛力。

  2002~2003年之間,液態奶消費和人均GDP同步增長,但這種關系很快被打破。隨著物價上漲和收入兩級分化,非液態奶乳品品類劇增等因素,導致液態奶消費在經歷過01~03年之間的高增長之后,增速大幅下滑,并在2007年顯示出和人均名義GDP增長完全相反的趨勢。

  消費結構及消費量存在著較大發展空間,但近期量不會有太大增長..從國外乳制品消費結構來分析,我們看到的消費結構與消費量與其它國家還有很大的不同,這并不能表明我們必然要走同其一樣的發展道路。

  今后我國乳業在城市消費將出現像國外一樣的發展趨勢,酸奶等將成為增長方向,而我國農村市場將會復制城市發展之路,以常溫奶為主要消費結構,但其發展速度要受到消費水平以及冷鏈支持等影響。

  從近几年我國消費結構及人群變化,可以發現我國牛奶受制于前于我國城鄉差距較大的現實國情,很難再現前几年爆發式的行業增長,但由于我國人口巨大及城市化進程加大,使得我國增長將不同日本等國的方式,巨大的未能有效挖掘的農村市場將會使得我國奶業仍將保持穩步增長。

  其實相比利潤和疫情,我們更關心后者,但從我們所了解情況來分析,控制疫情工作正朝更深層次推進。由于有過處理SARS以及禽流感等工作經驗,全區都建立較為全面的防疫站點,內蒙自治區的各行政單位對于發生疫情也都制定了快速反應措施,政府會對扑殺的奶牛每頭補助3500元,奶業協會也有風險基金補償(由政府與乳業公司牽頭出錢建立),目前商業保險如中國人保也正在做前期准備工作。從內蒙古養殖現狀來看,農戶圈養還是占主流,如果出現疫情只要及時控制,出現大面積擴散可能性要相對較小。

  行業競爭格局及利潤率趨勢

  我們抽樣對一些奶農進行調研,在戶均3.5個人口的家中,家庭純收入為47062元,其收入結果如下圖所示,在牧業中奶業占到其中的57%以上。

  我們對液態奶在供應鏈上利益的分配情況做了如下剖析,數據顯示其利潤分配規律與行業沒有什么區別。流通領域的重要性以及開拓的難度,使得這個環節中利潤最大。

  2006年美國一級奶的原料奶收購價格為每100磅16.24美元,即每加侖1.4美元(美制加侖,每加侖為3.75升),全脂奶(3.25%脂肪)的平均零售價為每加侖3.20美元。這就是說,全脂奶的零售價是原料奶收購價的2.3倍。而在我國全脂鮮奶的零售價往往是原料奶的3倍或以上,這同食品飲料其它行業基本是一致的。當然,乳品企業和零售商存在著利潤空間,使得大型乳品企業之間廣告戰、巨額贊助以及捆綁銷售屢禁不止。

  因為目前乳業主要產品仍然還是同質化比較嚴重,對比中國同質化的快速消費品均有一特點就是很少出現有兩家企業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并且能將局面一直持續下去,我們從食品飲料各類種產品目前市場占有率情況可以發現這一現狀。我們更傾向于廠商只要有機會就不會放棄提高市場占有率,也就是說只要廣告投入能提高市場占有率的話,廠商之間的競爭不會結束。

  我們判斷就是兩家優勢企業主打產品出現較大差異以及品牌影響上出現較大差距,這時競爭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緩和。因此,對于廠商而言在這次行業危機中既要應對挑戰又要抓住機遇,通過產品升級優化產品結構以及找准自身的定位是最為關鍵的事情。

  從短期來看,行業內的負面信息會較多,對行業甚至給優勢企業帶來巨大壓力,但我們認為經過這次洗禮之后,行業發展會更快更好,各自廠商也會找准自己的定位,進行差異化經營,產業格局仍將會向兩強格局發展。優勢企業市場占有率會進一步提升,小企業將會在一些差異化產品中謀求一定份額并保持一定盈利空間。通過對快速消費品發展的特點進行分析,我們判斷隨著5月份后原奶供應量逐步增加,乳制品優勢企業盈利情況將進一步好轉,但集中度提升并不會帶來利潤率急劇提升。利潤率的增長情況完全取決兩家優勢企業的競爭狀態及其策略。

  蒙牛將成為行業領跑者

  牛根生讀懂了中國的文化

  我們認為蒙牛的成功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這其中既有牛本人人格魅力大的因素也有其運氣好從事了一快速發展的行業,包括當地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等。從研究快速消費者企業成長角度來分析,我們認為蒙牛一直以來就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而且根據不同時期制定出不同有針對性的策略,特別是公司在及時迎合消費者以及引導者這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當消費者對品質不太重視時,推出了比競爭對手更香濃的產品,而當消費者開始注重品質時,開始涉足牧場并推出了像現代牧場一樣的巴氏奶產品),這一系列精彩運作使得其能從無做到有,從小做到大,最終將引領行業的發展趨勢。

  蒙牛將繼續勝出

  發改委近期有關乳制品工業產品政策,將有利地維護行業的合理競爭次序,對于優勢廠商非常有利,將有利于行業穩步發展。從蒙牛、伊利以及光明乳業近几年各自所走道路以及發展速度來分析,我們可以再次得出成功企業背后都擁有相同要素的結論,蒙牛近几年高成長奇跡無非就是勝在體制上,因為這解決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原動力問題,同時又打造出了一支擁有極強進攻性和執行力的團隊,我們認為在未來兩三年內,中國乳制品行業仍將會出現加速整合,沒有原奶資源、沒有銷售渠道、沒有品牌影響力、沒有找准自身定位的中小企業將面臨著繼續虧損最終退出市場的命遠,優勢企業的市場份額仍將上升,由于在體制上以及執行力上差異,伊利與蒙牛之間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拉大。當然,從行業發展規律來看,不可能只會有一家獨霸整個市場,但會在產品定位或者品牌上出現差異。對于伊利而言如果繼續采取跟隨式戰略,要想重新做老大的難度就太大了。我們認為光明近几年增長較慢,很大程度在于原奶收購價格上沒有內蒙兩家廠商所具有優勢,同時習慣了做大城市渠道的銷售隊伍,要適應經濟不活躍地區的銷售模式以及不按常理出牌的經銷商,確實有些難度。

  蒙牛:繼續鞏固自己液態奶老大地位,力爭進一步拉開與競爭對手的差距,適時補齊在奶粉等方面的差距。

  伊利:想通過原有品牌基礎以及在奶粉方面的優勢,力求扭轉被動局面。

  光明:揚長避短,開始做出明確取舍,力爭在產品差異化中謀求主動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