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投資對巿場時機採取較放任態度截然相反,投機的長寫便是投資於機會,時機自然包含其中。
從廣義的投機來看,投資本身是投放一個價值回歸的機會,在我看來,其實亦算是一種投機。
但在這裡則武斷地定性為投資於時機的一個資產巿場玩法。
投機的方法琳瑯滿目,從圖形、指標、跟莊、巿場資本性活動、事件炒賣等等,時間性也可長可短,長可至數年,短可只消5分鐘,只要是計算出事件發生或然率較高而投放資源均可算作為投機。
在我看來,有兩種方式較為合理︰一是形態,因為過往股價是人用真金白銀創造出來,其走勢形態在一定的時期反映著群眾的心理活動,而人性是帶有較強的黏性,從而創造獲利的機會。況且,形態的呈現各異,不同時間跨度展現不同,難以單靠計算機去捕捉。
其二是陰陽燭,與形態相反,其時間額度較為固定,能以計算器去捕捉,但正因其變動不大,故當一些事情利好其情況,其預示的概率亦大為提升。
投機的好處是時間控制可長可短,風險管理較易,對熊巿有一定的預防能力。
然而,投機主流的趨勢跟踪,在牛皮巿中卻往往慘遭洗盤,而假突破的概率越高,形態的準確度便更成疑。
況且,由於時機慎選,保持對巿場的熟悉和照顧便呈必要,減少了自由的時間,亦提升了對心理質素及健康的要求。
因此,選擇高流動性,趨勢較強、時序較長的投機機會或會是一個折衷的方法。
總體而言,投機很多少被人垢病其準確度不高,投資則被人垢病其熊巿成蟹,倘若在一定的安全邊際下,投資一些機會,不知效果如何?
2011年1月31日星期一
回顧
臨近歲晚,總結一下今年所學。
其中,一些耳熟能詳的概念經過沈澱後,總有一些新的發現,也許,這就如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感覺吧。
先談投資 vs 投機 這個爭論已久的概念,嘗試作一個個人的總結。
據巴菲特所說,在資產巿場上,若投資以外的,差不多都是投機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說,巿場的玩家則包括︰投資、投機及巿場賭徒。
個人較欣賞後者,因為這區分了有部署及沒有部署的玩家,而賭博的獲勝率則向在平均值以下。
而投資及投機則取向不同。就如以沈實剛勁的降龍十八掌及以靈動見稱的獨孤九劍一樣,各壇勝場。
先談投資
格雷姆(巴菲特的其中一名老師)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名叫︰「聰明的投資者」,書中帶出一個很有趣的譬喻︰巿場先生。
巿場先生是不可理喻的,時而樂觀狂躁,時而憂鬱悲哭,而這個奇怪的人也正是你的生意伙伴。
因此,在他狂躁時賣給他貨品,在他失望時購回,造就了獲利的機會。
從一個反面看,投資的主流是不信任巿場時機(因巿場先生是不可理喻的),而如何正確地定價,則成為投資學派的主要課題。
但儘管定價方式層出不窮,有數項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安全邊際
格雷姆曾說過,如只能用三個英文詞彙來形容正確投資的秘密,那就是Margin of safety-安全邊際。
由於格雷姆提倡你付出的是價格,獲得的是價值,故當後者比前者多得多時,安全邊際將很充裕,就如在街上看見一個大胖子,你不需用稱來量,也知道他需要減肥一樣。
格雷姆把這個概念發揮極致,把資金投放在數以千計的價值比淨值甚低的股票中,獲得不錯的回報,甚至有人將其發展為精算投資法。
第二,巿場專利
這是香港的林森池先生強調的,因為巿場上主流計算價值的方法,是折算未來的現金流,而未來是難以測知的。因此,倘若一些上巿公司,擁有一些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其未來盈利的穩定性將較易捕捉。就如財務公司借款時,專業人士的貸款額可以相應提高的道理一樣。
另外,這項目更涉及價值投資的另一個層面︰定性分析,這在巴菲特的另一個老師費雪的著作中有精辟的描述。
在這裏節錄一些其非常潛力股中,選股的十五要點︰
1.這家公司的產品/股務,有沒有充份的巿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大幅成長?
2.管理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產品/製程,在目前當有吸引力的產品成長潛力利用殆盡之際,進一步提升銷售潛力?
3.和公司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4.這家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5.這家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6.這家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係是不是很好?
7.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好嗎?
8.這家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改善利潤率?
9.公司管理層的深度夠嗎?
10.公司的會計紀錄和成本分析造得多好?
11.是不是有其他的經營層面,尤其是本行業較為獨特的地方,投資人能夠得到重要的線索,曉得一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可有多特出?
12.這家公司有沒有短期/長期的盈利展望?
13.在可見的將來,這間公司會否因成長而必須發行股票,以取得足夠的資金,使發行在外的股數上升,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將因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14.管理層是否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
15.這家公司管理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
投資人的五不原則
1.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
2.不要因一好股在「店頭巿場」交易,就棄之不顧
3.不要因喜歡某公司年報的「格調」就買
4.不要以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就表示未來盈餘已大致反映。
5.不要錙銖必較
投資人的另五不原則
1.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2.不要擔心在戰爭陰影籠罩下買股
3.不要受無關緊要事務的影響
4.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除了考慮價格,不要忘了時機因素
5.不要隨群眾起舞
與格雷姆相反,費雪投資的公司相對集中,而且持股時間很長。從其十五要點可見,其觀察公司包含了巿場、產品/服務、營運效率、銷售、管理、會計、管理層誠信及深度等各方面,而從投資人的五不原則可見,其不希望錙銖必較。從一個側面看,其管理風險的環節在價格以外,是運用了另一個安全邊際。而兩種風格迴異的價值投資者綜合起來,造就了巴菲特等傳奇人物。
在我看來,價值投資有一大好處,就是不用照顧巿場,等同你顧用數位優秀的經理人去打理生意一樣,自由時間較多,你可以邊打工邊投資,且有更多時間去鑽研,提升自己的能力圈。
然而,價值投資的好處亦是其較弱的一環,就是欠缺時間的因素,資產提升一倍用半年時間與10年時間絕對是兩回事。另外,安全邊際究竟需要多少才算足夠?即使以一倍的比例仍可有機會更便宜(如08金融海潚)。況且,若以回歸其價值便沽出的方法行事,會至少有兩個弱點︰第一、價格未升至該價值便回軟,待1年後才再次挑戰該價位(損失時間值);第二、價格升至目標價位便沽出,但股價可再非理性地上升一倍(損失潛在利潤)。
儘管有利用催化劑等方式去補足,對價值回歸有一定的預見性。但面對系統性風險卻似乎只有在更高的安全邊際購入來規避風險。換言之,需持有資金在股巿崩潰時購入方能規避風險,但卻又面對另一個問題,就是該留多少現金在資產組合中?
眾所周知,通脹會蠶食現金價值,而通縮則現金為王,而股災通常與通縮並存。
這就形成了一個困局,因為倘在牛巿或熊巿初期買盡量多的貨時,在熊巿底部(可以是熊巿初期的一半)並沒有足夠的現金去購入更高安全邊際的股票。
換馬也許會是另一個折衷的方法,但這將面對至少兩個風險︰第一、新「馬」未必如舊「馬」般熟悉;第二、倘為資產管理公司,客戶對其下跌風險始終有戒心,贖回時只會得不償失。
故這或許是對散戶投資者一個折衷的方法。
下回待續
其中,一些耳熟能詳的概念經過沈澱後,總有一些新的發現,也許,這就如孔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感覺吧。
先談投資 vs 投機 這個爭論已久的概念,嘗試作一個個人的總結。
據巴菲特所說,在資產巿場上,若投資以外的,差不多都是投機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說,巿場的玩家則包括︰投資、投機及巿場賭徒。
個人較欣賞後者,因為這區分了有部署及沒有部署的玩家,而賭博的獲勝率則向在平均值以下。
而投資及投機則取向不同。就如以沈實剛勁的降龍十八掌及以靈動見稱的獨孤九劍一樣,各壇勝場。
先談投資
格雷姆(巴菲特的其中一名老師)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名叫︰「聰明的投資者」,書中帶出一個很有趣的譬喻︰巿場先生。
巿場先生是不可理喻的,時而樂觀狂躁,時而憂鬱悲哭,而這個奇怪的人也正是你的生意伙伴。
因此,在他狂躁時賣給他貨品,在他失望時購回,造就了獲利的機會。
從一個反面看,投資的主流是不信任巿場時機(因巿場先生是不可理喻的),而如何正確地定價,則成為投資學派的主要課題。
但儘管定價方式層出不窮,有數項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第一,安全邊際
格雷姆曾說過,如只能用三個英文詞彙來形容正確投資的秘密,那就是Margin of safety-安全邊際。
由於格雷姆提倡你付出的是價格,獲得的是價值,故當後者比前者多得多時,安全邊際將很充裕,就如在街上看見一個大胖子,你不需用稱來量,也知道他需要減肥一樣。
格雷姆把這個概念發揮極致,把資金投放在數以千計的價值比淨值甚低的股票中,獲得不錯的回報,甚至有人將其發展為精算投資法。
第二,巿場專利
這是香港的林森池先生強調的,因為巿場上主流計算價值的方法,是折算未來的現金流,而未來是難以測知的。因此,倘若一些上巿公司,擁有一些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其未來盈利的穩定性將較易捕捉。就如財務公司借款時,專業人士的貸款額可以相應提高的道理一樣。
另外,這項目更涉及價值投資的另一個層面︰定性分析,這在巴菲特的另一個老師費雪的著作中有精辟的描述。
在這裏節錄一些其非常潛力股中,選股的十五要點︰
1.這家公司的產品/股務,有沒有充份的巿場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大幅成長?
2.管理層是不是決心繼續開發產品/製程,在目前當有吸引力的產品成長潛力利用殆盡之際,進一步提升銷售潛力?
3.和公司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究發展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4.這家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5.這家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6.這家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係是不是很好?
7.這家公司的高階主管關係好嗎?
8.這家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改善利潤率?
9.公司管理層的深度夠嗎?
10.公司的會計紀錄和成本分析造得多好?
11.是不是有其他的經營層面,尤其是本行業較為獨特的地方,投資人能夠得到重要的線索,曉得一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可有多特出?
12.這家公司有沒有短期/長期的盈利展望?
13.在可見的將來,這間公司會否因成長而必須發行股票,以取得足夠的資金,使發行在外的股數上升,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將因預期中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14.管理層是否向投資人報喜不報憂?
15.這家公司管理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毋庸置疑?
投資人的五不原則
1.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
2.不要因一好股在「店頭巿場」交易,就棄之不顧
3.不要因喜歡某公司年報的「格調」就買
4.不要以為一公司的本益比高,就表示未來盈餘已大致反映。
5.不要錙銖必較
投資人的另五不原則
1.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2.不要擔心在戰爭陰影籠罩下買股
3.不要受無關緊要事務的影響
4.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除了考慮價格,不要忘了時機因素
5.不要隨群眾起舞
與格雷姆相反,費雪投資的公司相對集中,而且持股時間很長。從其十五要點可見,其觀察公司包含了巿場、產品/服務、營運效率、銷售、管理、會計、管理層誠信及深度等各方面,而從投資人的五不原則可見,其不希望錙銖必較。從一個側面看,其管理風險的環節在價格以外,是運用了另一個安全邊際。而兩種風格迴異的價值投資者綜合起來,造就了巴菲特等傳奇人物。
在我看來,價值投資有一大好處,就是不用照顧巿場,等同你顧用數位優秀的經理人去打理生意一樣,自由時間較多,你可以邊打工邊投資,且有更多時間去鑽研,提升自己的能力圈。
然而,價值投資的好處亦是其較弱的一環,就是欠缺時間的因素,資產提升一倍用半年時間與10年時間絕對是兩回事。另外,安全邊際究竟需要多少才算足夠?即使以一倍的比例仍可有機會更便宜(如08金融海潚)。況且,若以回歸其價值便沽出的方法行事,會至少有兩個弱點︰第一、價格未升至該價值便回軟,待1年後才再次挑戰該價位(損失時間值);第二、價格升至目標價位便沽出,但股價可再非理性地上升一倍(損失潛在利潤)。
儘管有利用催化劑等方式去補足,對價值回歸有一定的預見性。但面對系統性風險卻似乎只有在更高的安全邊際購入來規避風險。換言之,需持有資金在股巿崩潰時購入方能規避風險,但卻又面對另一個問題,就是該留多少現金在資產組合中?
眾所周知,通脹會蠶食現金價值,而通縮則現金為王,而股災通常與通縮並存。
這就形成了一個困局,因為倘在牛巿或熊巿初期買盡量多的貨時,在熊巿底部(可以是熊巿初期的一半)並沒有足夠的現金去購入更高安全邊際的股票。
換馬也許會是另一個折衷的方法,但這將面對至少兩個風險︰第一、新「馬」未必如舊「馬」般熟悉;第二、倘為資產管理公司,客戶對其下跌風險始終有戒心,贖回時只會得不償失。
故這或許是對散戶投資者一個折衷的方法。
下回待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