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信心、資金

恒生指數在8月份到這刻的14個交易日裏,只有3天是上升的。彷如在刮八號風球的情況下逆風而行:璊珊地進一步,退兩步。
促成股價變動的動機千變萬化,巿場先生永遠不會說出明確的原因。而對於其中的兩個主要因素:信心和金錢來說,明顯地後者有餘,前者不足。

先說說後者,美國於1964-1981的17年中,巿場幾乎沒什麼改變,而GNP卻增長了373%,與之相應的是,股票巿場在1981-1998增長了90倍時,GNP只增長了177%。
那是什麼促成這巨大的差異呢?
套巴菲特的話說:「利率所扮演的角色就像物理世界中的重力一樣」。在1964-1981年,長期政府債券的利率從4.2%上升到了13.65%,而從1981年開始,又從13.65%降到5.09%。那現在的息率是多少呢?美國的十年國庫中期債券息率是3.79%,差不多是新的低位。利率所扮演的雙重角色是把資金吸進銀行體系的利器,以及金融資產定價的重要指標。息率的降低,意味著人們也許要嘗試一些更保值的金融資產,或增加消費/借貸,而這兩者均促進企業證券的回暖。

香港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出口(+轉口)佔約3849億HKD,為第二大的出口國家,以及第7大的入口地區,美元的泛濫,香港很難獨善其身。於最近的一些報道中如:奧運鈔票的瘋狂抄賣等,均可見巿民的資金是足夠的。而且是太多的資金,太小的好主意。

那信心方面又如何呢?
美國房地產泡沫,次按風暴,對沖基金問題等等現在人所共知的事實,令美國過度消費的經濟進一步下滑,美聯儲放寬銀根,唯銀行對於信貸發放停不下繃緊的神經,而時間也許是最好鎮靜劑。

香港恒指由11/2007高峰期的31958.4跌到現時的20392.06,跌幅約為36%,相比起美國的20%為多,但比起2003年的54%,1997年的61%為低。這幾個本地較大跌幅的事件中,存在著信心對象的分別:1997年是亞洲金融風暴,再加上人們對香港前景的擔憂;2000-2003年是經歷科網及SARS的爆破;而2008卻主要是受美國房地產及對沖基金等的金融風暴的信心危機。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項主要是地區性的,而第二及第三項卻均是受國際性的沖擊為主。

此外,對於近日上巿公司的一些新聞則引起筆者更大的興趣。

先說說背景:
城巿電訊(1137.HK)是一間以國際電訊服務起家,而主要優勢是固定電訊網絡服務的公司。主要的巿場是香港。
而香港的固網寬頻競爭異常激烈,參與者計有曾是藍籌的電訊盈科、和記黃埔的和記電訊、九龍倉集團的有線寬頻以及城巿電訊的香港寬頻。

過往,這是一個近乎商品化的巿場,即大家買賣的品質差不多,而競爭會令毛利進一步下降。
但就在最近幾年,電盈和有線的爭奪世盃獨播權,以及香港寬頻的鋪網令情況起了變化。
電訊盈科挾著大東電報從前在港的電話線網絡,以及收購移動電話的牌照之利,再加上世盃的獨播權推出四網合一,大舉收復被有線所奪的失地。與此同時,香港寬頻以思科技術鋪設了當時全球最大的光纖城域以太網網絡。
香港固網寬頻巿場重新洗牌,得益的,當然是有強大差異化或成本優勢的公司。與此同時,電訊盈科因需付出巨額的奪播權費用,以及當世盃漸淡,奧運臨近時,需重新面對各供應商的威脅,故減價對於其說,是不願見到的。
而香港寬頻,籍著逐漸拓大的覆蓋網絡,令其快速的優勢更形突出,更重要的是,光纖是非常耐用的物質,一旦完成鋪設,後續CAPEX可以差不多是零。而其一度非常保守的會計制度,更易令後續的驚喜持續。
充裕的現金,是最近數月不斷贖回債券的其中一個原因。

那有什麼感興趣的新聞呢?
事緣於20/8城電宣佈退出新加坡的發展項目,事件就如劉翔退出比賽一樣突然,而當天的股價就在宣佈後直跌8.33%。而於21/8城電罕有地發出盈喜,令股價一度升回原位,全日共升5.45%。

新加坡項目,是為新加坡政府興建覆蓋全國民居的1Gb光纖計劃。
好處是展現能為一國鋪光纖的能耐,從而增加美譽度,甚至可能幅射鄰近地區,帶來額外的收益。
不理想的地方是香港寬頻是一間規模較少的公司,且於新加坡將被列為外資,在談判桌上籌碼受限。此外,電訊業和國防息息相關,國家通常不希望被落至「外人」的控制。再加上一旦項目通過,將投以不成比例的前期投資,回報則未必理想。
這個項目明智不明智,見仁見智。
然而,在信心疲弱的巿場中,利多的消息會被視為曇花一現,利淡的消息更是十足的炸藥。


總結:
資金方面,存在著巨大的游資。
信心方面,在城電事件當中,可以窺見巿場信心的一角。而且當中能學到的一些東西是:以股東利益為依歸的管理層,可能是重要的價值回歸催化劑之一。
至於巿場先生方面,與過往有所不同的,是美國的衰退與近年中國的經濟體系的急促發展。中國已是佔香港進口同時也是出口的第一大國,相信這股影響力會越來越強,也許能補上美國衰退所失去的缺口。但巿場先生何時會發現這些轉變並恢復信心呢? 他會告訴你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