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0日星期日

Uright?

今天,在晴朗的天氣下,筆者乘坐巴士來到旺角。
甫一到境,便心知不妙,車龍比火車還長。心想:難道遊客看奧運,導致香港交通也擠塞?
其後才知道原來是旺角嘉禾大廈火災,無奈下唯有徒步代車。

一路上,風光無限,令筆者留意的,是一列列橙黃色的商鋪標誌:Uright。
筆者雖對逛街購物興趣不大,但卻也留意到此品牌最近在香港頻頻開鋪。
好奇心的驅使下,看看這公司的資料。

Uright所屬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巿,名為佑威國際(000627.hk)
業務為:時裝產銷,時裝零售以及提供管理服務。,其主打的項目為納米技術和羽絲棉。
其年報中,最令筆者難忘的,是其主調為:做大做強。基調是:如果能多開店鋪,就能擴大銷售額;擴大銷售額,就能達至規模經濟,而規模經濟就能降低成本。
這個想法一直貫徹每一年中,以至於一旦成本上漲,其主要的條件反射似乎就主要是:增鋪。

在筆者的記憶中,「巴菲特」提出過,並不是所有的增長,都能為股東提高價值。
試想象一下,A多士公司專售多士,每個$1,每售出一個多士,成本為$0.1,而利潤則為$0.9,利潤率為90%。
這是一個多常棒的生意,於是A多士公司決定擴充營業,由每天生產100個,到每天生產1000個;然而,不幸的是,當A多士公司密鑼緊鼓的擴張時,其他廠商發現了利潤蜂擁而至,導致每個多士只能賣$0.2,
於是,A多士公司雖然賺多了$10,但利潤率卻降至50%,那其擴充是否仍有利呢?
而於佑威的年報,可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時營業額不斷上漲,而利盈卻背道而馳,這說明些什麼呢?
佑威是一間經濟較成熟的香港的企業;然而,若返查一下紀錄,你會發現,處於經濟初階的國內的企業更對此道趨之若鶩,令人不由得暗暗擔憂中國的企業。

受惠於近幾年中國的經濟起飛,中國很多企業以最大最強為目標,不斷盲目的擴充,而問題在經濟快速的光環下隱藏了。
然而最近的美國經濟減速,中國收緊對環保的法案,以及影響深遠的勞動法出台後,情況就如烈日下忽然發現身處冰山,還附送一陣陣的涼風。
而現在在廣東,隨處可見的,排隊領取遣散費的現象,或許可以說明這個現象。

2008年,是中國值得紀念的年份,因為這一年,中國舉行了作為東道主的奧運,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實力。
然而實力的背後,卻隱藏了不少風險。而畢竟,從來強國,都不是沒有經歷過「陣痛」才能成功的,期望這一個新的奧運國家,能夠越戰越強吧!

P.S.或許讀者會疑問:那是不是任何增長都沒有價值呢?答案於下期再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