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何為正確的正確?

最近有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希望能夠在此拋磚引玉:
"什麼叫作正確呢?"
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因為這決定了你的價值觀,進而取決了你的決定,甚至影響你的境遇...
對於投資者來說,十分重要...
對於普通人來說,重要性也不相上下...


乍聽這個問題,可能心中已有聲音浮現:這不是大簡單了嗎?
但細心一想,卻不是那麼簡單:

自古以來,不斷有人寫書教導我們什麼叫正確,
我們上學校唸書,教的,就是什麼社會認為是正確的事...
正確與否的判斷,在腦中閃出的念頭,也許和呼吸一樣輕鬆平常...

然而,這是一個很富哲學性的問題。
你不能指著某件事,說它永遠正確。
為什麼呢?
誓如說:殺人是一種罪行,這是在文明社會所不容的;
但若在戰場上,你不殺敵等於對己殘忍。

價值投資認為
價值,以長期來看,會反映在股價上,
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by John Maynard Keynes

所以,決定"正確"與否,是取決於作決定的環境和角色而定...
也許有人會反駁,有一些東西是必然正確的,例如:太陽從東方升起,水到零度會結冰...等等
然而, 作出這些描述的人,可能忘記了這些描述內容是在地球構成的,所以當環境變了,描述也就不符了
若指明是某樣物品的某樣特性呢?
那就牽涉到語義學的問題了,在此不作詳述...

有人也許會反駁,若從超越人類的角度,有些東西應該是永遠對的啊!
是的,在超越人類的角度,也即是神的角度,當然祂所知的,也就是真理
真理當然是正確的...

這涉及到宗教的角度,
是的,神是全知全能,當然他的決定必然是全然正確的
然而,尋求"正確"的,是人,因為神是沒有這個煩惱的
但這也帶出新的問題:
如何證明一個人已經明白真理,並能加以運用呢?
相信在回顧各宗派繁衍茂盛,這個問題的複雜性也可見一斑

從另一個角度,這是探討確定性的問題...
若完全正確,那它的確定性是100%,
若不十分肯定,它的確定性可能是75%,也可能是60%
記得初中學化學時,方程式用的符號是"→"代表如C+2O→CO2
但後來高中卻用了雙箭嘴,因為化學作用不是必然的...

也許,就是這種非必然性,有時確令喜好安定,必然性的人們感到無所適從,
有些人也許好不容易找到一些有用的原則而死抱不放,沒有注意到當中更深層次的思考,
於是不知不覺的,成了一般人眼中的"教條主義",又或者是聖誕故事中的法利賽人
也有些人迷失於這種不確定性當中,是非不分,成了人云亦云的"羊生羊太"

好了,既然世界是充滿不確定性,反正任何事在不同的背景下都可以是不正確的,
那麼是不是不用作任何決定,不作任何判斷呢?
我想,科學方法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由於世界的變數太多,科學要決定一些新的假定是不是正確,首先要設定環境變數,
"假定"它們不變的情況下,才可以有進一步的推論。
而當這些"假定"也能系統地改變時,科學革命就產生了:
這就如亞里士多德的世界觀轉向氣勢磅礡的牛頓,
又如世界靜止的牛頓轉向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所以,科學未必是真理,但卻是接近真理的一種方法...

我想,人們就像瞎子,世界就像一頭怪象,且會活動而變身的,
若人在接觸的第一刻就確定自己無誤,往往是危險的,因為下一刻牠也許已經不同了...

中國古哲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論語)
而"擇善固執"(禮記.中庸)
也許這是在充滿不確定性中最貼實可行的方法吧~

在充滿不確定性中,令我不得不佩服的,
是中國老子在幾千年前已體認到記錄的限制和世界的變幻: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沒有留言: